今天聊聊中国电影《学爸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片名Papa (2023),别名你好,学爸。
这是一部和我观影预期相差较大的电影。首先说明,我是本着看喜剧去的,结果又看了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,不但笑不出来,反而被扎了心肝脾肺肾。我的观影预期错了,导致根本笑不出来。
在看《学爸》预告片时,我觉得这会是一部黄渤搭档小机灵鬼的欢乐喜剧,父子俩嬉笑打闹。可没想到,这个预告片真的就是个预告骗,影片实际上又是一部有关现实题材的电影,在已经有了关注赌徒渣男的《消失的她》、关注寻找出路的《八角笼中》、关注电信诈骗的《孤注一掷》,关注家庭暴力的《我经过风暴》之后,又来了一部关注教育难题的《学爸》。
可能大家都发现了现实题材是一个很容易以小博大的全新赛道,一窝蜂地扎堆挤进这个题材。各种触碰人们生活痛点的社会问题都有表现机会。
上得早的、拍得巧的,就可以先赚一波口碑捞一笔票房,哪怕口碑后期崩盘,也不影响已经入袋的钞票。上得晚、拍得平的,就只能吃到溅到汤碗外面的残汁了。
很不幸地说,《学爸》属于后者,时间上没有赶早,内容上也不够深刻,想关注社会问题却只能浅尝辄止,不能也不敢触及核心。
故事聚焦单亲雷大力和雷小米,雷小米6岁半到了幼升小的阶段,雷大力完全没有把这个当回事,觉得到时候“随便”找找人就能上到当地最好的公办小学。
可学校报名第一天的盛况就将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,他从来没有想过九年义务教育会是这样一个开始。
他的好基友火哥火嫂倒是为孩子上学早早做了准备,雷大力也是通过他们才知道,自己从来关心过领域居然有这么多门门道道。
《学爸》呈现了一个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所面临的挑战、压力和成长,通过展现不同的教育观念、方方面面的压力与竞争,以及教育资源的公平性,最终落脚点回归家庭关系。
影片全方位展示了中下层人民的孩子教育焦虑,但没有解决办法,我负责展示,你负责焦虑,完全是一种管杀不管埋的态度。
不同的人对教育有着不同的观念。
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想法不一样,孩子还小的人和孩子大了的人想法不一样,不同职业的人想法不一样,资源丰富的人和普通人的想法不一样,哪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,想法都不一样。
雷大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他对孩子上小学的事情并不在意,随便找个什么总、再找个人帮着排队,不就搞定了么。他为自己毕业于社会大学而沾沾自喜,同时又崇拜羡慕名牌大学博士生老婆。正是基于这种矛盾心理,当他第一次目睹其他家长为了孩子教育做出的鸡娃行为后,他被深深地震撼了。
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超过同龄人,在追求考试分数和培养兴趣爱好方面不遗余力,他们的目的不仅是超过别人,而是要卷死别人。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,如果你连同龄人都无法超过,未来怎么在社会上和所有人竞争。
至此,影片可以进入最轻松的压力和竞争展示环节。
在这里电影根本不需要艺术夸张,只要据实表现被逼到疯狂的家长和被逼到抑郁的孩子就行了,现实生活里只会更夸张。
家长们互相攀比,孩子们备战考试,如同传销一般的场景触目惊心,不知道有多少中年人会回想起自己当年上学的惨状。在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家长和孩子都承受了巨大压力。
就像片中刘真真所说,别人都在跑,你怎么办。内卷本质就是无意义的内耗,被卷的人知道,发动的人也知道,但没办法,蛋糕没有做大的情况下,大家只能继续这种无意义的卷。
最后展示的教育资源公平问题,更是让普通人彻底哑火。
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,那么经济发达地区资助的学校就要多招收本地人作为回馈,非本地人就无法享受同等资源;费用高昂的贵族学校面向实力雄厚人士,孩子的发展规划清晰,有明确的上升通道,自然也不用受罪,这都是家族几代人积累的结果;外籍人士更加轻松了,不仅不要卷,还拥有更多备选项,他们可以回国上学,也可以轻松就读这里的高等学府,招生办老师对弘扬华夏文化的说法表现得不屑一顾,更是让人感到扎心。
区域、经济、家庭限制下,教育公平怎么处理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。有能力的人依旧可以钻空子,没能力的普通人只能燃烧自己去卷死别人。
既然这么多怪现状的根源不能说,那么影片的落脚点就只能落在俗套的家庭关系上。
你不一定满分,我一定爱你。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,把孩子逼疯逼死是完全愚蠢的,为了一些虚妄而把自己和家人搞得油尽灯枯毫无意义,倒不如好吃好喝地快乐活着。健康快乐永远是最无价的。
父母之间、父子之间加强沟通交流,长辈对晚辈的支持和期望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式。《学爸》最后还是以家庭为核心,通过情感表达,传递了亲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。
挑战压力成长,
展现教育焦虑。
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,欢迎关注公众号:妙看影视